(一個CEO的上海日記)兩岸行銷大不同

我有一位朋友斬釘截鐵地說過:「如果你以為在中國市場可以複製台灣經驗,那可真是大錯特錯。」


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觀點。




大陸有一級市場、二級市場、三級市場。因為市場太大,你的產品到底要賣給什麼樣的階層,你的定價策略、市場區隔一定要做對。你必須把大陸三十一個省當成三十一個國家來經營,而不是像台灣只是一個省,它隨便一個省就有上千萬人口,光一個四川省就超過七千萬人,而澳洲不過兩千萬多人口,加拿大也不過兩千三百萬人口。

大陸人喜歡用價位戰,而不是考量價值。以做廣告來說,不要買了A再送B,譬如買音響送耳機,你就直接告訴我打折後多少錢,寧願折成現金,用這種手法比較容易成功。

在大陸做生意的成本不會比台灣便宜,各省都有自己的關區,不論到哪裡去通常都得坐飛機、巴士、火車,運輸成本與時間成本都很高。長途巴士還有臥舖,跑起來都是好幾天以上的行程,很累人!

邱欣邦沒來中國之前,完全不知道什麼叫做害怕,起初,以為這個市場很大,再加上自己的專業背景、受過嚴格的訓練、語言能力、國際視野,應該很容易操作,反而是來了以後,才發現與預期的落差很大,深刻瞭解自己想得太過天真。

中國地大,幅員大,「以前在台灣一天可以拜訪三、四個客戶,現在去廣州、深圳、北京拜訪客戶,至少得一天來回,花在出差的時間相當可觀,如果你要拿在台灣的工作效率和方式來這裡做事,就會把自己搞得累得半死,我就是把自己逼得太緊,老是擔心自己跟不上進度,拚命擠壓,結果發現有胃潰瘍、失眠、頭痛、焦慮,什麼毛病統統都來了,健康已到了一個臨界點!」




不過,邱欣邦也深刻感覺,儘管國際化的腳步加速,天天送往迎來外籍老闆,但反過來面對國內的客戶,思想觀念普遍還不夠成熟,常常感覺在兩頭拉距,「或許這就是我們這些專業經理人存在的價值,我們在中間做一個介面,擔任橋樑傳輸的角色。」


上海是全中國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。


在上海,你可以看到馬路上有人開勞斯萊斯,你也可以在上海火車站看到外來的民工把盥洗用具和棉被打成一包,幾乎是全部的家當都扛在身上。除了房價以外,上海的整體生活水平比台北低,在家中自炊只要花五十塊人民幣足夠吃一天。

即使上海到處大樓林立,硬體建設不錯,但話又說回來,軟體建設仍落後先進國家十五、二十年。

舉例來說,機場港埠海關「塞車」很嚴重,流程管理效率不彰,旅客往往得排隊一個小時以上。

大陸的誠信問題以及每個省市區域的隔閡,都構成做生意的障礙和困難度。我認識一個同行,他離開原來的公司之後,就把原來東家的情報偷出去賣給競爭對手。

大家談中國的市場潛力,大都指的是食衣住行等民生消費必需品,談電腦軟件,尤其是ERP,市場還不成熟,甲骨文初期的業務推展只限於台資企業。

在中國,光是找到正確的對口單位,就可以耗掉絕大多數的力氣,光是聽一個人的意見還不夠,你可能要聽十個人,自己去綜合分析。還有,很多交易對方要求私底下給「暗盤」,而你又不能給,該如何解決?你得去計算更高的成本,擔負更高的稅金和風險。



(李紹唐/口述 王梅/採訪整理 本站獲得李紹唐先生授權轉載)
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